人生终有终点——住在巴黎拉雪兹公墓里的名人

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名字来自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神父生前曾在此居住,1804年拿破仑一世在位,巴黎政府将此地买下改建成公墓。从1786年巴黎市内就不许建立墓地,因为担心城里的墓地导致疾病传播,所以新设立的公墓都选在郊区,而拉雪兹公墓的位置就离当时的市区较远,初期很少有人愿意“住”得这么远。

1804年,这里只有13座墓。政府为了给拉雪兹公墓做推广,此后曾举行了隆重的名人迁移墓地活动,第一批“入住”的拉封丹和莫里哀都是法国的骄傲。这样,拉雪兹公墓在不长的时间里就有了3.3万人,如今已经有数十万人长眠在拉雪兹公墓。因为有大量的各界名人安葬在拉雪兹,这里成为巴黎一处特别景点,人们带着敬畏之心在这里寻找穿越时空的交流机会,在纪念的同时,这里的雕塑艺术也值得一看,很多都出自名家之手。

弗雷德里克·肖邦是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6岁接受钢琴教育,8岁登台演出,19岁时凭借精湛技艺从音乐之都维也纳扬名欧洲。

肖邦经典曲目众多,是被后世演奏和录制曲目最多的作曲家。小夜曲、前奏曲、钢琴协奏曲、练习曲、即兴曲……有超过1000部电影的配乐选用他的作品。他的典型风格是热情和忧郁的融合,就像升C小调第二圆舞曲便被很多电影配乐选用,中国电影《不能说的秘密》中周杰伦曾做过改编。

定居巴黎的肖邦为祖国波兰留下了17首波兰舞曲,其中最为有名的《英雄》被视为肖邦的巅峰之作。

生活上,肖邦与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情感纠葛也是巴黎的头条新闻。最终,音乐天才肖邦被肺结核击倒,1849年去世。死后被安葬在拉雪兹公墓,墓碑上的雕像是法国浪漫主义雕塑家奥古斯特·克莱辛格(Auguste Clésinger)的作品。

比才同样是世界级音乐神童。1838年生于巴黎,9岁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1857年获得奖学金前往罗马进修。1863年完成了第一部歌剧《采珠人》。1873年,比才最著名的作品《卡门》创作完成,这是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创作。由于受到题材等因素影响,歌剧《卡门》首演失败,比才受此沉重打击,3个月后去世。命运开了个大玩笑,比才死后,《卡门》重演引发轰动,从此成为世界最有影响力、演出最多的歌剧作品。而比才给后世留下的未完成作品《罗马交响曲》已经修改了11年,但仍然不能令自己满意,因此始终未正式出版。

比才安葬在拉雪兹公墓。但安宁在2006年12月被打破,墓碑上的比才头像被盗,至今,头像的位置上只能用鲜花装点。

罗西尼生于音乐世家。从小就展现出音乐才华,音色出众的罗西尼10岁时在教堂合唱队担任独唱,13岁第一次出演歌剧,但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歌手经历。15岁,罗西尼开始接触作曲,并进入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学习。但他的作曲方法并非依靠院校学习,而是通过演奏古典作曲家作品领悟所得。18岁时他的第一部歌剧《婚姻契约》就已经在威尼斯完成首演,此后还写了几部歌剧,第一个为罗西尼赢得赞誉的歌剧是《汤克雷地》。

1824年,罗西尼移居巴黎。1829年在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创作了《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产生推进作用,这也成为他39部歌剧的最后一部。此后,他转而创作宗教音乐和室内乐。

罗西尼曾于1836年回到博洛尼亚居住,后曾迁到佛罗伦萨,1855年再次回到巴黎。罗西尼不仅是作曲家,还是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他留下了著名菜品“罗西尼牛排”,还有那句“松露是蘑菇中的莫扎特”的比喻。1868年,罗西尼在一次手术后去世,死后葬在拉雪兹公墓。1887年,在意大利政府的请求下,将罗西尼移葬佛罗伦萨。

凯鲁比尼是出生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生活在法国的作曲家。曾任法国王室音乐总监,巴黎音乐学院院长。

凯鲁比尼6岁跟随被誉为“羽管键琴(即大键琴)大师”的父亲学习音乐,13岁创作了第一首宗教作品。1780年获得资助前往博洛尼亚和米兰进修音乐。1783年他唯一的一部喜剧《三妻之夫和无妻之夫》在威尼斯首演。

1785年,凯鲁比尼离开意大利前往伦敦,在那里为皇家剧院创作歌剧;同年,他和朋友维奥蒂一起前往巴黎旅行,朋友把他引见给法国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及巴黎上流社会。凯鲁比尼因获得委任,写了一部音乐悲剧《得摩丰》,并在巴黎获得好评。在维奥蒂的帮助下获得重要的音乐职位,也拓展了他的创作空间。1791年他的《洛多伊斯卡》大获成功,这是一部描写英雄故事的歌剧。1797年,《美狄亚》成为凯鲁比尼最著名的作品。

随着法国大革命的成功,凯鲁比尼设法隐秘与法国皇室的关系,进而获得新政府的委任。在拿破仑执政时期,凯鲁比尼坚持每年创作一部爱国作品,因而被任命为拿破仑在维也纳的音乐总监。

1806年,他的《范尼斯卡》获得大众欢迎,也受到了海顿、贝多芬的盛赞。贝多芬认为凯鲁比尼是自己同辈人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1816年,凯鲁比尼为纪念法王路易十六写的《c小调安魂曲》获得巨大成功,贝多芬、舒曼和布拉姆斯再次给予极高评价;1836年的《d小调安魂曲》则是他写给自己的葬礼曲,并指定为男声演唱。

有些人认为,凯鲁比尼的脾气不好,易怒。但他也交往了很多朋友,包括罗西尼和肖邦,而音乐圈之外安格尔就是他最重要的朋友。1841年,安格尔为凯鲁比尼画下了一幅著名的肖像。

凯鲁比尼死后安葬在拉雪兹公墓,距离肖邦的墓地只有4米,而他的墓碑由著名建筑师勒克莱设计,墓碑上头戴桂冠的半身像则是雕塑家奥古斯当·杜蒙的作品。

巴尔扎克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 91部小说描绘了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丰碑,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

巴尔扎克出生在一个并不幸福的家庭,但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少年时代巴尔扎克便实现了阅读自由。1813年,中学毕业的巴尔扎克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学习,但他对法律不感兴趣,却旁听了很多文学院的课程。同时,他还进修自然科学课程。自然科学领域的积淀对巴尔扎克风格的形成有着奇妙作用。他构思《人间喜剧》的契机便是受法国生物学家布丰构建动物世界博物全书的影响。

1819年1月,巴尔扎克毕业,他拒绝父母划定的职业道路,而是选择了衣食无着的文学创作。在家蛰伏了一年,巴尔扎克创作完成了处女作《克伦威尔》,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这位作者随便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要搞文学。”这是法兰西学院一位院士的评价。

巴尔扎克曾以各种笔名撰写流行小说,维持生计。当然,这些小说是不会给他带来期待的荣誉,成名之后他也否认这些小说出自他的手笔。此后,他曾经弃文从商,但创业失败,不过生活经历的挫折都在未来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1829年,巴尔扎克完成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是第一部用“奥诺雷·巴尔扎克”署名发表的历史长篇小说。1830年先后发表了《婚姻的生理学》《城郊舞会》《高利贷者》和《驴皮记》等八部作品。巴尔扎克开启了自虐模式,从1830年接连发表篇幅不等的小说数十部,部部引起反响。1833年《欧也妮·葛朗台》问世,巴尔扎克成为享誉欧洲的大作家。

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创造出无数人物,其中熟悉而经典的人物不胜枚举,葛朗台、高老头、吕西安、贝姨、高布赛克等都成为标签式的人物,在现实中被常常引用粘贴,可见其文学深远的影响。尽管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小说常常揭露无情的社会,但他却不是一个社会革命的支持者,他认为“除了缓慢的改良,没有任何东西能改变人类社会的等级制度。”

巴尔扎克因文学创作而成名,受到赞誉也受到攻击,正如他自己所说:“要是我把扔到我身上的石头全都收集起来,足可建造一座最大的文学家纪念碑。”1850年,巴尔扎克与恋人汉斯卡夫人在俄国结婚,婚后两人返回法国。途中巴尔扎克病倒,5月抵达巴黎时已经病入膏肓,8月18日在巴黎去世。1882年汉斯卡夫人去世后来到拉雪兹公墓陪伴巴尔扎克。

王尔德是爱尔兰著名诗人、作家、剧作家。生活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外科医生,母亲是作家诗人。

王尔德在都柏林三一学院毕业,之后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在此期间,王尔德受到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影响,并接触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派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先锋作家奠定了基础。

王尔德谈吐机智,行为特立独行,着装惹眼,成为伦敦社交界名人,但没有获得过一个文学奖项,因此有人撰文对他进行讽刺。19世纪80年代创作了多种形式的作品,90年代早期成为伦敦最受欢迎的剧作家之一,几年间多部小说获得认可。小说《道林·格雷的肖像》成功之后,王尔德又出版了小说《欲海有情天》(1893),几部剧本也相继成功,《温德密尔夫人的扇子》(1892)、《无足轻重的女人》(1894)、《好丈夫》(1895)、《不可儿戏》(1895)成为王尔德的经典作品。

1895年,王尔德因“严重的有伤风化”罪名被判处2年苦役。在牢狱中,王尔德还创作了诗集和书信集,但再也找不到唯美主义的感觉。1898年获释后前往巴黎生活,1900年在巴黎去世。他的朋友将其安葬在拉雪兹公墓,墓碑上的雕像是现代雕塑艺术先驱艾普斯坦(Jacob Epstein)根据他的诗集《斯芬克斯》中的人物臆想创作。王尔德墓是拉雪兹墓园中最受瞩目的一座,很多崇拜者会在他的墓碑上刻字献上唇印,此后为了保护墓碑建立玻璃护栏,这样既能防止损毁,又能让前来朝圣的人在玻璃上献吻,以便清洁。

法国意识流作家,《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被众多作家及文学评论家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在富有且有文化的家庭,他从小体弱多病,一生被哮喘病困扰。得益于家庭的财富,他没有固定工作,从小出入沙龙,与文学圈和艺术圈的名家交往,并在1895年(24岁)开始创作了一些小说片段,但并未发行,这些文字直到1952年才结集出版。1896年,普鲁斯特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欢乐与时日》。

1900年,他受到英国艺术家约翰·拉斯金艺术作品的影响,开启了一段从威尼斯到帕多瓦的旅行。1907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开始创作他伟大的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在1913年至1927年之间出版了七卷,部分作品是在普鲁斯特身后得以出版。

《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法国文学的代表作,改变了人们对小说的传统观念,革新了小说的题材和写作技巧。普鲁斯特将时间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让时间成为具体、生动、完美的形象,以回忆的形式对往事进行回顾,童年、家庭、初恋、失恋、历史事件、艺术见解……在时空的交响中散发出无限的生机。普鲁斯特的浪漫气息,不同以往的写作方式,即便是对空虚茫然生活的伤感也直抵读者内心。这部作品成为欧美文学中评分最高的作品,也是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

1922年11月18日,普鲁斯特因肺病去世,葬在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大批读者前往送别这位伟大的作家。后世,普鲁斯特被视为一个真正的文学神线

1892年,大陆版名为《亡妻》),这部小说的成功让布鲁日这座城市重新焕发了旅游热度。在人生的最后十年他在巴黎做驻法记者,写了大量的文章,刊登在报刊上。1898年12月25日去世,死后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

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墓碑雕塑出自法国女雕塑家夏洛特·贝斯纳德。雕塑中罗登巴克高举一支玫瑰从破裂开的石棺中出来,当然也有人理解他是正准备钻进石棺,举着玫瑰和这个世界说再见。每个人心境、思维不一样,理解也就不一样。这可能就是雕塑家的精妙之处。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