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握手别人都不认识此人却不声不响地操控苏联长达34年

苏联作家索尔仁尼琴在回忆中曾提到:他在参加一次高层社交活动的间隙,有个高瘦的、穿着一般的人向他走来,使劲握住他的手,说了很多赞叹的话。那个男人说,他读了许多索尔仁尼琴的作品,非常喜欢。索尔仁尼琴被这突如其来的热情搞得有点发懵,因为他并不认识那个人,对方自始至终也没有作自我介绍。索尔仁尼琴原本认为这很正常,毕竟自己也是有名的作家。然而,当他问身边的同事,那个男人是谁时,他惊讶的说不出话来:那人竟然就是大名鼎鼎的米哈伊尔·安德烈耶维奇·苏斯洛夫!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讲过谢列平的生平,提到谢列平对领导人铺天盖地宣传的做法非常痛恨。在一次重要的高层会议上,谢列平就这个问题大肆开炮,弄得大伙儿都下不来台面,最后还是苏斯洛夫解围,说这不过是苏联的一个传统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虽然事实如此,但苏斯洛夫对这样的宣传行为的不屑,并不比谢列平差多少。

总的来说,苏斯洛夫与谢列平极为相像,二人的品格都非常高尚;苏斯洛夫拥有一名卓越政治家所有的可贵品质:稳重、朴素、实事求是,工作经验丰富,政治手段强,生活中又平易近人。仔细一看,两者又差别巨大。戈尔巴乔夫对勃列日涅夫时代的那伙儿苏联领导人非常不屑,甚至曾公然将他们称为“病夫”,还说“病夫治国颇具象征意义,意味着那个体制本身也濒临死亡”。然而,戈尔巴乔夫却给了苏斯洛夫极高的赞誉,还以难以置信地语气称赞:“这人真了不起!”

苏斯洛夫与谢列平最大的不同,在于两人发迹的人生轨迹差距很大。后者从一开始就在政治机关中工作,对经济问题、地区管理和国家治理上缺乏经验,前者则在这方面一点都不差。苏斯洛夫出身贫寒,但他却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教育。1924年,他从莫斯科工农专科学校毕业,1928年又在莫斯科普列汉诺夫国民经济学院完成了进修,拥有经济学研究生学历。除此之外,他从1918年开始就为基层经济部门工作,职位一路攀升,对各级单位的情况都有一定了解,拥有极为丰富的工作经验。

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苏斯洛夫就逐渐进入了高层的视野。他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得到了斯大林的肯定。1944年,斯大林破格提拔,将苏斯洛夫任命为立陶宛方面的一把手,致力于打击立陶宛的民族化,维护国家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苏斯洛夫展现出了极为强硬甚至是有些残酷的政治手段,收效显著,深得斯大林赏识。随后几年,苏斯洛夫一直活动在波罗的海沿岸一带,斯大林赋予了他许多特权,把他视为负责该区域工作的“特使”。1946年,苏斯洛夫回到莫斯科,一下子被提拔到权力核心,其地位与日丹诺夫、马林科夫等人并驾齐驱。

值得一提的是,苏斯洛夫对的信仰是十分纯洁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许多零碎的琐事上窥得一斑。苏斯洛夫很有能力,但他性格谦逊,从来不大声斥责下属。每次与他人会面,无论对方是国家领导还是普通民众,苏斯洛夫都会主动热情地与对方握手问候。另外,我们之前提过,苏斯洛夫不喜欢抛头露面,他经常组织媒体报刊刊发宣传他的文章,许多事情他也不愿亲自出手,而是将工作交给其他人。苏斯洛夫还是个禁欲主义者,他不住豪华居所,喝酒从不过量,不追求职位与勋章,也不以权谋私,用自己的影响力给子女安排前程。据说,苏斯洛夫每年都会主动汇报自己的收支状况,然后将剩下的工资一分不差地全部上缴。他出差时也不会公款吃喝,住宿和吃饭都会自己掏钱。

要知道,当时苏联特权阶层的“福利”之丰厚是非常恐怖的,莫托洛夫就曾经提到此事,称上面总是不定期地给他们发红包,数额巨大到连他自己都感到惊讶。苏斯洛夫无疑是当时苏联高层中的一股清流,这样的品格是十分可贵的。再看谢列平,二人在这一点上尤为相似,但在政治上,两人可就差得远了。从1946年开始,苏斯洛夫逐渐掌握了苏联的意识形态和宣传工作,成为了国家的喉舌。加上他能力很强,文采口才俱佳,他在高层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大。

不过,此时的苏斯洛夫已经没有半点膨胀,与谢列平不同,后者是个纯粹的好人,对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总要直言不讳,苏斯洛夫却选择低调处理,从不把自己摆在显眼的位置上。他更像是一个纯粹的者,但同其他政客一样,在政治上还是相当复杂的一个人。我们上篇文章讲到,以日丹诺夫、库兹涅佐夫为首的“列宁格勒派”和与马林科夫、贝利亚为首的“机关派”争得你死我活时,苏斯洛夫选择两边都不得罪,甚至有意识地自降身价,绝不卷入任何一方。他的稳重与内敛为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日丹诺夫病逝不久,苏斯洛夫就趁虚而入,顶替了日丹诺夫的位置,权势进一步巩固。

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高层的权力斗争进入白热化,苏斯洛夫依旧波澜不惊,而是有条不紊地巩固自己的权力。1953年3月,苏斯洛夫落选中央主席团,但他的权力几乎没有受到影响;1955年7月,他再次入选主席团,并一直兼任中央书记。到了1966年时,苏斯洛夫已经控制了国家宣传鼓动部、科学和院校部、文化和信息部、青年和社会团体部、苏军政治部和对外人事部以及两个国际部门。国家的文化教育、出版、广播电视与电影等工作都被苏斯洛夫掌握,此时的他俨然已成为国家的喉舌,即便在后赫鲁晓夫时期,苏斯洛夫并非著名的“三驾马车”之一,但他的地位绝不比任何人差,是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势力。

由于长期把握着意识形态工作,对民众思想的控制非常严格,苏斯洛夫也被人们称为“灰衣主教”。在如今看来,这个称号似乎并非完全是褒义的,也有不少西方学者将苏斯洛夫视为一位思想上的暴君,苏联民族文化的“毁灭者”,但事实上,他掌握着国家思想的时代,恰恰是苏联文化氛围开放友好的时代。苏斯洛夫主张人性和和平,甚至有许多映射苏联官僚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弊端的作品都得到了包庇。在他的支持下,苏联文化界出现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苏斯洛夫的能力之强,令赫鲁晓夫对其非常信任,从赫鲁晓夫时代,苏斯洛夫便被委以重任。不过有趣的是,赫鲁晓夫的大包大揽与日趋膨胀,使得性情温和的苏斯洛夫非常反感,以至于偷偷做了许多削弱赫鲁晓夫权威的事情。比如,赫鲁晓夫最初想要和平解决布达佩斯问题,但在苏斯洛夫的操作下,苏军最中出兵匈牙利。另外,苏斯洛夫还经常挑拨文化界、科学界与赫鲁晓夫的关系,令赫鲁晓夫的地位出现动摇。最终,当勃列日涅夫等人计划取代领导时,虽然苏斯洛夫并非计划的制定者,但他仍然积极地参与,并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然,苏斯洛夫并非圣人,他的过失也是十分明显的,甚至给苏联造成了毁灭性的灾难。在历史文献中,苏斯洛夫满腹经纶,他非常善于引经据典,用列宁或是斯大林的话批评某人,令对方毫无还手之力。然而,苏斯洛夫本人也有点教条主义,喜欢上纲上线,对于他本人不能理解的事物,“要么压制,要么彻底毁灭。”除此之外,在赫鲁晓夫时期,斯大林体制对苏联的影响有一定的松动,但在苏斯洛夫等人的努力下,苏联重蹈覆辙,出现了“再斯大林化”,许多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反而愈发僵化,发展进一步停滞。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表面的繁荣下,这些问题一点点加剧,以至于后来积重难返。从这个角度来看,苏斯洛夫是个伟大的政治家,同时有有点苏联历史“罪人”的感觉。

这样一位“灰衣主教”,掌控着苏联的思想一来就是34年,他给苏联留下了不可逆的影响。勃列日涅夫时代中后期,苏斯洛夫成为“苏联头号思想家”,地位可见一斑。1982年1月18日,苏斯洛夫与克格勃副主席茨维贡有过一次秘密的谈话,蹊跷的是,仅一天后,茨维贡突然自杀。苏斯洛夫受到此事影响极大,也于1982年1月26日病逝。他被埋葬在列宁墓后的克里姆林宫墙下,葬礼当天,整片区域都被克格勃人员封锁,但仍有人忍不住感叹:自从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几乎再没有过如此隆重的葬礼。巧合的是,苏斯洛夫的半身像,恰好就在斯大林墓旁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You May Also Like

More From Author

+ There are no comments

Add yours